Pang Jai 棚仔 - Point Cloud
Pang Jai 棚仔 - point cloud
Description 內容
棚仔:一個時限街坊的故事

文:李挽靈

2015年夏,咩事藝術空間進駐當時仍未變文青區的深水埗,聽說棚仔遷拆時,我才剛成為深水埗街坊幾個月。我帶著以藝術介入社區的想法,與藝術家朋友約見棚仔檔主何應。穿過鴨寮街人潮湧湧的排檔、時光倒流二十年的西九龍中心,隔著車水馬籠的荔枝角道深水埗警署正對面,一片叢林在鬧市中央奇異的展開。棚仔形相難以形容:它並非一座建築,也不像傳統意義的市集。走近圍網一看,寮屋區般的結構以布幕支架雜七亂八地架成,設有眾多通道出入口,內裡別有洞天,數十家檔販壁壘分明,布料堆疊而成的布牆通道舖天蓋地,猶如一座小小城寨。茫然若失之際,何生在遠處向我們招手,應利布業的檔口就在棚仔最盡頭連接停車場的位置。

為了讓路予地鐵通車,一批布販於1978年遷至臨時市場,即後來的棚仔。何生從1979年起在棚仔幫工,及後自立門戶成為檔主,成家後妻兒也一同打理生意。一晃眼三十多年,原本的臨時竟成了常態,然而何生和其他布販心裡明白,棚仔一直都於時限中存在。拖拖拉拉到了2023年,從最初的不遷不拆到今天無奈接受政府的搬遷賠償方案,旅居在外的我也有一段時間沒留意棚仔的消息。過去幾年香港風高浪急,十年前大熱的保育議題難再引起坊間興趣,疫情更是消耗所有僅餘的精力。布販們默默留守經營,生意淡點,卻也風平浪靜。直至去年終於傳來最後的最後通碟,棚仔遷拆成為定局。

最後一天重回久未踏足的棚仔,一片廢墟風景中,未清走的布料飾物散落一地任人踐踏撿拾。大批市民趁最後一天散貨來執平嘢,採訪的傳媒前所未有的多,但更多不知甚麼民間傳媒KOL,個個拿一根自拍棒一邊旁白一邊訪問布販。我們的本土關懷畢竟有其時機與時限。與飛天豬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棚仔相遇,一同守在路旁看食環清場到天黑。雖不算稱心滿意,在棚仔結的緣,倒也成了一種安慰。

在深水埗只短暫停留兩年的我,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時限街坊,對一個地方的情與義也有其時限。我常懷疑,我們這些時限街坊,如何述說一個地方的故事、棚仔布販們畢生的故事?這也許解釋了在棚仔最後一天,何生給我的那一個不置可否的眼神。


李挽靈

李挽靈,文字工作者,現旅居柏林。2015年至2017年間於仍未被仕紳化的深水埗營運另類藝術空間Things that can happen,與棚仔結緣。其間與本地藝術工作者及行動者籌辦了「棚仔花生騷」及「棚仔年宵市集」。隨著市區仕紳化,深水埗換了一波又一波的文青,藝術空間所在的唐樓被拆卸重建,棚仔悄然離場⋯⋯深水埗的故事屢被改寫,已沒有太多人記得這些曾經的人與事。

(04)
Information 資料
  • 棚仔(深水埗布藝市場)
  • Pang Jai (Sham Shui Po Fabric Market)
  • 深水埗通州街269號
  • 269 Tung Chau Street, Sham Shui Po, Kowloon
  • (1970- )
Pang Jai
棚仔
(Sham Shui Po)
(Sham Shui Po)
Pang Jai
棚仔